在观课研课的实践中,有一些教师经常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来给自己找依据,其实这是一句教学境界达到一定高度后,才能使用的话。目前,对于一些教师没有跳出单一化的“新授课”课型,在这种课上,教师没有学会智慧导学,学生也没有学会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此时,引用类似“教无定法”之类的话就不太适用。
如果真正想要达到“教无定法”的教学境界,一般而言,必须经历以下五步:第一是依靠模式,实现教学方式转型,将“教”的课堂转向“学”的课堂;第二,依靠模式,实现角色转型,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教师要与学生同步,学会智慧导学;第三,依靠模式,规范教与学的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四,超越模式,达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境界;第五,不再依赖模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关于课堂教学要不要模式的问题,笔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而应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学水平来选择和确定。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开始阶段须依靠模式,随着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则应逐步超越模式,走向文化自觉。从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角度来讲,从依靠模式到超越模式是提升课堂教学品位的有效路径,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下面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际来谈一谈如何使一所学校实现由“依靠模式”到“超越模式”的成功转型。
基于理念建构模式。学校要依据素质教育理念、课程改革理论,结合学校多年积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特色,在课改专家引领下,建构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在建构模式时要突出五个要素:一是明确学校教学理念,基于多年实践和认识,学校应理清教学理念;二是创新课型,建立多元课型体系;三是确定教师和学生在不同课型中的行动要素,或确定师生统一的学习要素,要具体到细节;四是明确师生采用的教与学工具名称与数量;五是构建学生成长目标,明确通过本模式的实施,将培养什么样学生。
基于规范研发操作指南。学校课改领导小组和专家小组要对学校建构的基本模式进行全面而科学地诠释,并研发制定“教师导学行动操作指南”、“学生学习行动操作指南”和“学校课改行动操作指南”,具体明确在本模式系统中,教师要做什么,学生要做什么,学校教务、德育、科研等部门分别要做什么,各部门应承担什么样的新职责和任务,目的是规范教师和学生的操作行为。
基于转型分科研训模式。在建构模式、研发规范基础上,学校要组织学科教师进行分科培训,并对相关基本模式和各种操作规范进行专题研讨和深度培训,重点研讨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运用模式,如何用教师操作规范来改变教师习惯性的传统教学行为;如何用学生操作规范来改变学生以往被动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通过这种比较性分析和研究,就能够很快辨别出实施模式前后的行为变化,明确今后在该模式系统中的操作思路和行动方向。到这个阶段时,教师可以按该模式要求来备课和上课,开始进入实验研究阶段。
基于个性创建学科变式。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和操作后,对模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在此基础上,由教研组或备课组开展专题研究,建构基于学校基本模式基础上的、符合学科特色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亦称学科变式。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边实践边思考,边研究边提炼,逐步突出本学科的教学特色和个性。
基于实践优化课堂模式。教师采用学科变式实施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重点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关注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同时对自己教学行为应不断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智慧导学艺术和水平,推动由“教师搭台师生唱”走向“师生搭台师生唱”,由“师生搭台师生唱”走向“师生搭台学生唱”,再由“师生搭台学生唱”走向“学生搭台学生唱”。
基于发展超越模式范型。在学校模式和学科变式引领下,课堂教学境界将逐步提升,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能力也会达到一定水平。学生的学科学习基本上无需教师的无间断指导,而达到了“可有可无”的境界。此时,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已经超越了学校模式框架体系。达到这个境界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无需用固定模式来规范学习行为,从而达到一种行为自觉。